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每一天都是兒童牙醫不打小孩日,小孩看牙會哭怎麼辦?

作者:盧育成 兒童牙醫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對於兒童牙醫來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子。

兒童牙醫跟其他醫生最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們不只是追求打針、其他檢查的五秒鐘不動而已,我們需要的是長時間的小孩穩定,可能 15 分鐘、甚至 30 分鐘或更多的小孩穩定度,兒童牙醫才能好好地補牙、抽神經、甚至做牙套。

我們的方法有很多,工具介紹獎勵漠視儀式感集點獎勵家長隔離,會看小朋友年紀、情境、個性,還有實際上的治療需求來做配合。


我離開小孩會哭更慘吧?


其中家長最容易不解的動作可能就是家長隔離,醫師會在小病人比較緊張、哭鬧,出現明顯撒嬌、向家長求助的行為時,請家長暫時停止和小孩的接觸,甚至離開治療診間。

「我離開的話,他會哭得更厲害吧!」是許多家長的疑問。
「好,你趕快安靜下來我就不要離開了」則是許多家長希望小孩趕快安靜下來的作法。

但妥協的結果常常就是讓小孩的依賴心更重,場面更失控。

依賴家長是小孩學到的第一法則,也會是他們會選擇的第一條路,當他們發現這條路走不通時,才會去走其他第二第三條,跟醫生建立起關係的路。

前陣子有柔道教練把 7 歲小孩摔到腦死,這新聞實在太過駭人聽聞,我到現在還是不敢看那相關影片。

有家長會想說,有家屬在旁邊陪了,都還是有教練這樣胡作非為,那如果我沒有陪在身邊,狀況會不會更可怕?

的確,看牙最重要的就是家長跟兒童牙醫的互信,家長害怕遇人不淑,兒童牙醫也會,事前的溝通是很重要的。


兒童牙醫最重視的是安全而不是開心


各行各業都會有老鼠屎,牙醫當然也不意外。

好的兒童牙醫最重視的第一天條就是安全,而不是小孩開不開心。

所以有寧願小孩會哭,但還是要讓小小孩能安全看牙的 #束縛板,或是在良好儀器、充分人手監測下再執行的鎮靜麻醉,還有在面臨會緊張但可溝通的小孩使用的行為管理


良好溝通才有良好的治療


只相信權威、專家說話已經該是走入歷史的做法了,現在醫界更多的是醫療共享決策,就是醫生提供專業的建議跟選項,讓病人跟家長選擇要怎麼治療,甚至要不要治療,不是只有醫生說得算。

有疑問不是對醫師的不信任,而是一個雙方可以更互相了解的契機。

小孩看牙會不會哭?這是很有可能的,不過哭並不影響小孩的安全。

呼吸問題尖銳物刺傷是牙科兩個最要注意的地方,這些在兒童身上是更嚴厲的挑戰。

家長真正要注意而且可以觀察的可能是以下兩個部分:
  1. 小孩會不會有手上來抓、頭部大幅度擺動、甚至全身的扭動,而造成牙科工具刺傷臉頰、舌頭、手部,甚至把牙科的小零件吞入的問題?
  2. 清醒的小孩有些人比較敏感,嘴部有工具或是有一點點水都容易作嘔是很常見的,但有無真的嘔吐,或是真的被水或嘔吐物嗆到,或是有無窒息狀況,臉色發紫問題?
如果有上述問題,當然不管醫師說什麼,先確保小孩安全再說,再多的錄影也喚不回小孩性命。

而如果小孩沒有生命的威脅,只是哭鬧的話,家長可以稍微靜觀其變,與配合醫生指令,也許小孩真的就能慢慢地穩定,或是順利完成治療。

跟兒童牙醫事前、事後的良好溝通,是兒童牙醫能成功的最重要關鍵。

所以許多兒童牙醫寧願多做一些保護的措施如小雨衣,也不希望小孩真的發生意外。

兒童牙醫不打小孩,只要有家長授權跟信任,小孩就算哭鬧還是可以順利、平安地完成治療。




預約檢查往這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