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拇指型奶嘴不怕暴牙?不!

作者: 盧育成 兒牙醫師
最後更新:2025 年 7 月




先說結論

  • 不論使用拇指型奶嘴或傳統奶嘴,都有可能造成門牙上下咬不到(開咬)。
  • 一歲前使用有好處,小心突然戒除會改為更難戒除的吸手指。
  • 美國兒牙學會建議 14 個月之後再開始戒除。
  • 建議三歲前完全戒除安撫奶嘴,通常戒除後半年內咬合就會恢復了。


用拇指型奶嘴、矯正型奶嘴還是對牙齒有影響



pacifier+to+sleep

「嗯...葵葵的家長,葵葵平時有在吃奶嘴的習慣嗎?」
「有啊,吃很兇,我還特別去買拇指型的聽說不會讓牙齒歪掉,他牙齒有歪掉嗎?」
「這個...可以看一下這邊...牙齒還是歪掉了喔!」

安撫奶嘴是顧小孩的一大利器,有些家長怕小孩牙齒會亂完全不敢用,有些聽說拇指型、矯正型奶嘴比較好就買來用,到底使用安撫奶嘴要注意哪些東西?

關於要不要用奶嘴這件事情,網路上已經很多文章寫過了,我以前在 ptt 的這篇,就有簡單提到:
  • 一歲前吸奶嘴能降低嬰兒猝死症的發生機率(原因不明)
  • 吃奶嘴會增加前牙開咬(openbite)、後牙錯咬(crossbite)等咬合不正的機率。
  • 三歲後還有在吃奶嘴,之後就算戒掉可能也不會恢復。

安撫奶嘴適當的使用是很好的安撫物,我的小孩現在大概一個月大,在他已經喝很多奶又還想喝的時候、想睡覺的時候,我會視情況給他奶嘴,他鎮靜下來的機會蠻高的。

只是今天我想討論的是,現在市面上安撫奶嘴很多種,有些標榜特殊設計(拇指型、矯正型、細頸型等等,反正不是傳統一個圓柱狀的),能預防咬合不正,家長可以安心使用?真的是這樣嗎?


開咬:門牙咬不斷麵條



02-open-bite


在說奶嘴怎麼挑之前,我們先說一下吃奶嘴到底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常常有人會擔心吃奶嘴是不是會造成暴牙(上面門牙比下面門牙往外突出許多),但其實吃奶嘴更常造成的影響是讓上下門牙無法咬在一起。學術上叫做開咬( open bite )

開咬會讓門牙失去咬斷東西的功能,吃菜、吃麵都無法把食物咬斷,造成小孩吃東西的能力下降。


拇指型奶嘴還是會造成開咬





一樣來看研究怎麼說,單純的吸奶嘴這件事會不會造成上述的問題已經有很多研究了,譬如這篇,就不多說了。那拇指型奶嘴會不會?相關的研究不多,不過還是有的。

這篇 2016 的巴西研究,他找來約 200 個 2 ~ 3 歲的小孩,把他們分成不吸奶嘴、吸傳統型奶嘴、吸拇指型(這篇用「矯正型」這個詞)奶嘴三組,紀錄大概這時間的牙齒狀況。

結果,不管是吃傳統型還是拇指型奶嘴的小朋友,都有咬合不正,而且吃越久的越容易有。

另外一篇是 2016 年的隨機對照實驗(RCT)的德國研究,研究傳統型奶嘴和拇指型(這篇用「細頸型」這個詞)的差異。結果也是跟上一篇一樣,跟傳統型奶嘴比起來,拇指型奶嘴比較不會造成咬合不正(前牙開咬),但還是會。

甚至最新的 2018 年的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用拇指型跟傳統型的奶嘴在會不會造成咬合不正上可能完全沒有差別


戒奶嘴時間、親餵母乳互有影響


根據 2018 年的這篇研究,有兩個結論:

1. 吃奶嘴吃超過一年以上就容易造成開咬,有吃奶嘴的人比沒吃奶嘴的有 10 倍的機率有開咬問題。

2. 親餵母乳半年以上的小孩,比從未親餵過的小孩只有 0.4 倍的小孩會喜歡吸奶嘴。

所以如果親餵半年以上的小孩,比較不喜歡吃奶嘴,也就比較沒有開咬的問題了。


吃手指比吸奶嘴更難戒除


「那我趕快去戒奶嘴,今天開始就把奶嘴丟掉」許多家長聽到這邊,就緊張的開始要把奶嘴丟掉。

能成功戒掉當然是最好,但要小心的是,當小孩失去了奶嘴的依靠,可能會尋找替代品,把各種東西放到嘴巴咬咬看。而小孩身上有一個完美的替代品,就是他們的大拇指。

而且吸大拇指對小孩來說有一個更棒的地方是,吸大拇指會有小孩手指頭的觸感,增加一種不同的回饋,小孩吸起來會特別過癮,有些小孩一但開始發現身上有這個好東西,就乾脆奶嘴也不要了,專心吸大拇指就好,還不怕弄丟,不怕被爸爸媽媽拿走。

像我家小孩就是在某次機緣下,發現大拇指的好,就從此改吸大拇指了。

雖然大拇指是小孩的福音,但對爸爸媽媽就是一個挑戰,因為要戒奶嘴的時候,奶嘴可以丟掉;可是如果想戒吸大拇指,卻不能把戒大拇指砍掉啊。

所以我會建議家長,如果小孩願意吸奶嘴,就讓他吸吧,不用急著戒掉,萬一讓他改去吸大拇指,將來反而更辛苦。

美國兒牙學會2024年對安撫奶嘴的建議就指出,可以等小孩14個月大之後,再開始戒除奶嘴,避免小孩轉往吸手指。


三歲前戒掉就有機會自然恢復咬合不正


聽到奶嘴會把牙齒弄歪,很多家長會很緊張,但是先別急,因為那是可以恢復的!

我們發現在三歲前,只要完全戒除,包括連半夜睡前吸一下下都沒有的這種戒除,通常三個月,最多六個月,牙齒的排列就會恢復成使用奶嘴前的樣子。

不過要注意,有些小孩牙齒會有開咬、或是其他咬合不正,不完全是因為奶嘴的關係,可能是天生基因問題,或是後天肌肉刺激的問題,造成骨頭比較窄、牙齒排列起來歪歪的,這種情形就算戒除奶嘴,牙齒還是有可能會歪歪斜斜的。

我們這邊說得「恢復」,指的是奶嘴造成的部分,可能有人奶嘴的影響是3分、基因影響是5分,總共有8分的不整齊,那戒掉奶嘴可以讓他變回5分,而不是變回0分。

以台灣的兒童健康手冊(114年修訂)裡的建議,是1-3歲開始戒除;美國兒牙學會則建議36個月大要戒除。

一般我會建議大概兩歲左右慢慢戒,三足歲(36個月)前完全戒除,就可以了。

但是人體自然發展的步調是大約3.5歲到4歲才會戒除對安撫奶嘴的依靠。

這是我覺得人體演化上的一個bug、一個缺陷,為什麼沒有演化成四歲前戒掉也會恢復?只能說演化不是設計成完美的狀態,只是剛好發生了這樣子的狀態,然後他幸運地活到現代。只能請家長要多加注意奶嘴、吸手指的習慣。

有問題,就趕快去找兒童牙醫檢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