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育成 兒童牙醫
最近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個醫生說,他學會把病人的課題跟自己的課題分開。
醫生給出醫學上的建議,病人選擇要不要接受這個建議。
「我高血壓,但是我不想吃藥去控制。 」
好。
「我糖尿病,但我不想控制飲食。」
好。
「我肺癌,但是我想繼續抽菸。」
好。
這些選擇,都有問題,但也都沒問題。
醫生給建議、家長做選擇
有問題的是,病狀只會越來越嚴重;
沒問題的是,病人是可以選擇,要不要讓自己病況更嚴重。
醫生著急的想治癒病人,病人可能還會覺得醫生你幹嘛管我這麼多。
在兒童牙醫上面,唯一有一點點的不一樣是,疏忽小孩牙齒治療,在國外算是兒童虐待的一部分,不過這個在台灣能成立的狀況,我想應該很少...
所以實務上,真正會被通報兒虐的,應該是很少很少的比例,大概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又被回歸到家長的自由決定。
常常有家長問我說,這些蛀牙,我不治療可以嗎?我可以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後,或是小孩牙痛時再治療可以嗎?
答案跟上面一樣,可以,也不可以。
可以的是,家長有最終決定權,要不要接受治療。
不可以的是,蛀牙只會越來越嚴重,越晚處理,狀況越複雜,我沒有看過晚治療然後有好結果的。
如果現在做可以不用抽神經,晚三個月做有可能要抽神經,家長覺得這樣是可以的嗎?
如果現在做可以抽神經加牙套留蛀牙齒,晚三個月做有可能牙根爛掉只能拔掉,家長覺得是可以的嗎?
小孩會痛、牙齒有嚴重發炎時,會影響麻藥效果,讓小孩治療牙齒過程很痛苦,家長覺得是可以的嗎?
這些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家長可以選擇想要怎麼樣處理。
做了一半要休息、放棄,我也覺得沒問題。(當然,也有問題。)
唯一要跟家長說抱歉的是,有些家長希望聽到的是:「乳牙蛀牙了也沒關係,要放多久都沒關係,你不用擔心,這不是你的問題。」這些話,我真的說不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