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一場強制參賽的賽跑

作者:盧育成 兒童牙醫



平安到老的人,幻想的是清閒的退休生活,沒有想到自己剛剛取得另外一場比賽的參賽資格,就是老化。 -- 何立安
我們以為重量訓練,是年輕人的事;我們以為多爬山、游泳、跑步,甚至在公園散步,對老年人、甚至中年人這樣就夠了,就是很健康、有在運動了。

可是老化不會等你,而身體是個慣老闆,肌肉則是維持住公司正常工作的小螺絲釘,身體以為肌肉好像整天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就一腳把他踢開。

結果發現以前可以隨便走走,怎麼現在光從椅子上、床上站起來都有點吃力。

肌肉就像空氣一樣,越來越稀少,甚至沒有的時候,我們才了解它的重要性,要叫它回來上班,你可能要付出的更多。

怪獸訓練的何立安博士在本書當中,寫下為什麼中年人老年人,會比年輕人更需要重量訓練,才能在這場抗老化比賽中,不被老化擊倒。

讀完本書,我認為有以下四大原因跟重點:
  1. 肌肉訓練優先於心肺訓練。
  2. 訓練有門檻效應。
  3. 漸進式超負荷讓你向上適應。
  4. 唯一該比較的對象是你自已。


肌肉訓練先於心肺運動


平時養小孩,常常我們都在戲稱爸爸養小孩的原則就是只要保持呼吸心跳就好,這當然只是個笑話。

但許多人想到中老年人的運動,就是爬山、走路、游泳、跑步。甚至只要他還有持續上班,或是有出門,就要萬分感謝了。

不過這類著重於心肺訓練、有氧訓練的部分常常有時間長多次數的特徵。

在缺少肌力的中老年人身上,可能還撐不到訓練成果出來,累積出來的壞處、傷害已經先跑出來了

而且更糟糕的是,這些長時間的耐力訓練跟肌力訓練是會互相干擾的,訓練耐力會抑制肌力成長,是無法霸氣的說「我全都要」。

而且老化是一直像我們撲過來,我們是在跟時間賽跑,越早開始,就越能從老化手中肌肉,維持年輕時的生活。

對抗老化來說,我們需要先做好肌肉訓練、重量訓練,身體能撐得住,再來考慮有氧訓練、心肺運動


訓練像考試、過門檻才有意義


最近適逢國中生的會考,撇除「考試的目的是讓我們知道哪邊還不會」這種高大上的意義之外,其實會考成績多少沒有意義,有意義的是這個分數能不能讓我們上我們想上的學校?

榜首入學跟吊車尾入學,可能說出去有面子,但實際上,只要能考上志願高中,榜首或吊車尾都沒關係。

反過來說,就算你做的很努力,就算你是剛好差一名錄取,沒上就是沒上。

抗老化的訓練也是有這個門檻的問題。

假設老人的大腿骨只要受到 40 kg 的力就會骨折,那要增加骨密度,其實至少要 4 kg 以上的強度才會有用。如果我們想說我就拿個寶特瓶裝水在那邊練,大罐的寶特瓶大概 1 kg,兩隻手各拿一瓶也才 2 kg,還是沒有達到刺激肌力的門檻,這樣練再久是都沒有用的。

骨頭、神經、肌肉,有如俗話說的那樣「不見棺材不掉淚」,常常都要被高強度的壓力刺激,才會覺得自己需要變強壯。

書中提到一個很違反直覺的觀念是,我們常常覺得游泳是個很棒的運動,但如果實際去測量游泳健將的骨密度,會發現他們的骨密度可能會低於其他項目的運動員。

因為水的浮力降低了身體的壓力,反而讓身體覺得「我不需要讓骨頭這麼硬吧?」而減少了骨密度的生長。

所以當我們聽到有長輩說:「我都有在爬山啊、健走啊、游泳啊」,那當然會比都不運動的人來得好,可是這些活動可能無法讓你好好抱起日益長大的孫子孫女,或是遠離臥床、輪椅的危機。

當然這些活動不是毒蛇猛獸,有些人就是喜歡登山看風景、在山頂和朋友話家常,不過興趣是興趣、抗老化是抗老化。

要讓自己有尊嚴地度過晚年,我們需要大重量的刺激,喚醒身體這個慣老闆


對你夠重的漸進式超負荷


「不是啦,重訓都要舉很重,我怕會受傷啦。」也是我們一跟長輩說要運動,長輩最直覺的反應。

何立安博士在宣導的漸進式超負荷,大家看到超負荷就會嚇一跳,想說是不是要跟比賽選手一樣,用動輒一百公斤兩百公斤的重量在運動?

其實這邊提到的超負荷,比較對像不是別人多重,而是自己能多重

我自己剛開始重訓時找了一個健身教練,深蹲時,我連沒有加槓片的空槓都蹲不起來。

教練知道我初學者,還拿比較輕的短槓來給我用,但他看到我還是氣喘吁吁的時候,還狐疑地說:「這樣還太重嗎?這已經是女生的重量了耶?」

對一開始的我來說,可能 20 kg 的深蹲搞不好就是我的最大重量,就算一般成年男性可能可以背個 60 kg 以上,如果直接讓我背 60 kg,我一定受傷給你看。

我需要的,是先用 15 kg、甚至 10 kg 的重量,慢慢去訓練,在一個「做起來會很累,但還做得起來」的重量,慢慢訓練。

就算這個重量對別人來說可能連熱身都不夠、可能只是人家單手單腳的重量也沒關係,我們就是先以現階段會累的重量就好了。

身體雖然會在日子過得很不錯的時候當個慣老闆,但在陷入危機、面對挑戰的時候,也是個值得依靠的上司,會有向上適應的反應。

面臨外來壓力,身體會刺激肌肉生長、骨頭變緻密、增加神經協調能力,可以有更大的肌力,而且就算中老年也可以,前提是我們要用一定的壓力去刺激。

等到肌力起來了,20 kg 對我太輕了,再慢慢往上加重量到 25 kg、30 kg。

為什麼要一直加重,就這樣 15、20 kg 的練不好嗎?

應該許多人都聽過,常在游泳的爺爺奶奶,可能可以連續游個 2 km、3 km 都臉不紅氣不喘的,因為游這個距離對他們來說已經是身體習慣的負荷強度,所以就算距離拉長,對他們來說其實沒有太多的負擔。

身體也的確是這樣想,所以這樣的運動量對他們的肌力訓練可能也是無效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漸進式的加重量

一樣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曾經只能蹲到 20 kg 就快不行了,但我上禮拜我訓練的重量是 100 kg 可以做 5 下深蹲的重量,這是好幾年慢慢的增加才達到的地步。

現在做起來會有點辛苦的重量慢慢加上去,讓身體記得肌肉很重要,才不會隨隨便便把他們炒魷魚。

 

周圍只有隊友的比賽


老化是一場比賽,是一場我們只要夠幸運或夠努力活到後面,就會強制參加的比賽。

幸運的是,理論上,這場比賽沒有競爭對手,周圍的人應該都是可以幫助你的人,看你長期臥床對他們來說沒有好處。

之前聽何立安博士被訪談的 podcast 提到,國外老人在死亡前的臥床時間平均來說是兩個禮拜,也就是只要它們真的走不動只能臥床之後,真的可能很快就離開世間了。

而台灣老人的平均臥床時間則是 6 年到 7 年,我們會有長達 7 年的時間意識可能是清楚的,但無法隨意走動,只能請別人幫忙照顧。

我實在是無法想像過這樣的生活會有多麼地痛苦。

所以我們唯一要對抗的,就只有自己神經、骨頭、肌肉這些慣老闆,不要覺得肌肉是奢持品是冗員,隨隨便便地把它們開除。

我們需要的是用對方法、用對的觀念去保留肌肉、增加骨密度、增加神經的協調性,才不會慢慢每天去外面活動,但卻沒保留住任何資產來對抗老化。

我覺得這本書用非常簡單好懂的文字,來說明大重量訓練對於年輕人和中老年人的必要性。

而我唯一迅速跳過的一個章節,就是本書第八章的後半段,裡面非常鉅細靡遺的介紹自己如果想進行大重量訓練,有哪些動作可以做、有什麼要點。

我覺得最好的方法其實不是照著書一步步去操作這些器材。

最好的方法,是找一個你信任得過的健身教練,好好的幫你制定計畫,一起幫助你身體累積「老」本,對抗老化。

找個好隊友,我覺得那才是參加這場比賽的最佳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在晚年有尊嚴地、自由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