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5日 星期三

怎樣成為神隊友,而不是豬隊友?

作者: 盧育成牙醫師

「來,小朋友張開嘴巴。」「弟弟,醫生說張開嘴巴。」
「很好,換咬起來。」 「弟弟,醫生說嘴巴咬著。」
「等下要吹風喔。」「弟弟,醫生要吹風囉。」
「好,等下要幫你滴藥(打麻藥)囉。」「弟弟,眼睛趕快閉起來,不要看!」

「醫生醫生,我家弟弟他嘴巴不能張太大。」
「醫生!你快停下,他受不了了。」
「醫生!你還要用多久!你做這麼久( 10 分鐘)我家小孩受不了!快一點可以嗎? 」

上面是許多兒牙醫師常常會遇到的困境,感覺家長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小孩看牙的阻礙。到底家長自己要怎麼做,才能成為神隊友,而不是豬一般的隊友呢?


兒牙三角



兒童牙醫跟一般牙醫比較不同的一塊是,兒童牙醫看診的過程,除了醫生跟小病人的互動之外,家長也佔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看診過程,能成為牙醫跟小孩的神隊友,而不是豬隊友,是很重要的一步。


人腦一次只會專心聽一種聲音


想像一下你在一家速食店,裡面可能有好幾十個人在同時說話,可是你不會因為這樣去漏聽旁邊的人在跟你說什麼東西,因為人腦有自動過濾聲音的功能。它會專注在你想注意的聲音上面。

但是它只會注意在一種聲音上面。


大人都如此了,還在發展中的小孩,這種情形其實更明顯。當診間中,醫生也在說話、助理也在說話、家長也在說話,你覺得小孩會去聽誰的聲音?當然會是聽他最心愛的家長的聲音。而他就不會去理醫生在說什麼了。


所以, 3 歲以下溝通能力尚未完善的小朋友,家長可以幫忙安撫小孩沒有關係。

但 3 歲以上、溝通能力已經逐漸成熟的小朋友,如果像本文開頭一樣,醫生說一句,家長跟著重複說一次,這樣是在鼓勵小朋友只要聽家長的話,不聽醫生的話,這樣整個溝通的節奏其實相當緩慢,而且小朋友不會把心思放在醫生身上,無法形成互信關係。

建議家長在給予完一開始的安撫之後,就靜靜地站在小孩旁邊,可能給他一個微笑、可能給他一點肢體的接觸,這樣就很足夠了。這種年紀的小孩很聰明了,聽得懂醫生在說什麼了,把耳朵的空間留給醫生吧。


不要當「放羊的大人」


常常說「狼來了」的放羊少年,以看到村民的驚慌為樂。數次之後,遇到真正狼來時,村民卻已不再信任他。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們不會想當那樣的放羊少年,但現實中卻很多家長在做「放羊的大人」。

「乖齁,只要快好了,再等一下。」 (其實還要半小時)

「醫生說他不會打針、不拔牙。」(其實這次要打針還要拔牙)

「你再這樣我要生氣、我要出去囉!」(但說了十次家長還是乖乖站著病人身邊)

小孩子一開始一定會全心全意地相信家長,直到他發現家長的話不是真的為止。

所以,你想要成為小孩的後盾嗎?請珍惜你的話語的可信力,沒把握的、不要隨便說出口。可以先跟醫生確認一下今天要做什麼,會不會打麻藥,要做多久。不要隨便說連你也不知道的事情。


事前溝通好過事後生氣


除了,讓小孩跟醫生好好溝通之外,家長也該和醫生好好溝通。兒童牙科的治療有一大部分在於如何讓小孩接受治療,而這方法有很多種:有身體束縛、麻醉、行為管理等等。

每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也都有醫生使用,家長如果有不能接受的治療方式,如:不能接受小朋友哭,不能接受小孩要麻醉、不能接受暫時離開房間和小孩分離,請務必和牙醫們討論好。沒有「一定」最好,只有「對你」最好。

你可以選擇不同方式、甚至中途變卦沒關係,但是請好好溝通,不需要惡言相向。兒童牙醫是幫你照顧小孩牙齒的人,不是欺負你小孩的人。


好的家長,一切都好


以我目前至少看過上千位小孩跟家長的個人經驗來說,其實只要家長願意尊重牙醫、和牙醫良好溝通的,小孩子的牙齒治療其實不是問題。再怎麼樣,兒童牙醫都可以完成牙齒治療,只是「怎麼治療」的問題而已。

在這醫療糾紛不斷的時代,遇到願意給予信任的家長,醫生會以全力幫助改善小孩牙齒健康;遇到充滿敵意的家長,醫生只能以防衛性醫療來保護自己。

所以,建議家長們:小孩正在看牙時以肢體接觸代替言語安慰,保持著自己話語的可信力、做不到的承諾不要做,和小孩及牙醫都做好良好事前溝通。

每個家長都可以是牙醫的、小孩的神隊友!讓我們一起找出能完善照顧好小孩牙齒的治療計畫!


延伸閱讀:


帶小小孩去看人生第一個牙醫
如何帶大小孩去看牙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