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新思惟論壇《當代家長的煩惱》:如何和小孩面對未知的未來?

作者: 盧育成 兒童牙醫
「草莓族」是我們這一代常常被稱呼的名詞,我相信我們不是真草莓,在戰後人口紅利以及其他時空背景的優勢慢慢消逝之後,雖然走的路可能沒有以前寬廣,但走著走著,也走出了我們這世代自己的路,站穩了腳步。

不過,雖然我們不怕自己跌跌撞撞,但我們多多少少會希望小孩不要跌跌撞撞,摔一下只是破皮可能還好,但頭破血流就拜託不要了。

可是孩子的世代出現了太多我們以前成長沒聽過甚至還沒出現的東西  (手機平板、youtuber),而我們以前受過的教育不見得適合現代的孩子,那我們要怎麼和孩子一起面對?

而這次剛好有機會,能來新思惟論壇,聽聽一些也許是家長、也許是所謂的新興行業者,以不同的面向,大家一起分享、討論怎麼去面對《家長的煩惱》。


自學潮流:量身打造的親子學校


開場的白映俞醫師和姚侑庭醫師就快速吸引了我的目光。

自學!一個在我以前以為可能真的是特殊情況的小孩才會考慮的狀況。但當兩位醫師發現,小孩學習東西的標準是以學校會不會考的時候,以及發現小孩遇到了可能理念不合的老師造成的非預期狀況的時候。

後者我們還可能可以轉學轉班,但如果是我的小孩遇到前者的時候怎麼辦?

兩位醫師都選擇了以一條不好走的路:自學。

雖然會花費大量時間,尤其白醫師和老公劉育志醫師其實也都還是有工作在身,但兩位家長的小孩跟家長本人都收穫滿滿。

得到了什麼?

  1. 框外的精彩:沒有了課本,世界的知識是無涯的。白醫師的小孩能大量閱讀他喜歡的東西。姚醫師小孩能自由去試他喜歡的東西。
  2. 自主的能力:知識也許會變舊,但能力不會。培養小孩能面對未來未知世界的能力:思考表達、自主學習、挑戰未知
  3. 親子的羈絆:「你不會從你不喜歡的人身上學到東西」是我今天聽到的很喜歡的一句話。親子自學會大幅度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好像有家長說是缺點,一方面你能幫助孩子,那孩子可能比較喜歡你。而孩子喜歡你,那他就比較願意聽你在說什麼,親子溝管道會更暢通




不論是自學也好、教養小孩也好,其實大家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要說誰是胸有成竹一定是騙人的。

自學的未來會怎麼樣其實也很難說(不過反過頭來體制教育有很確定嗎?),但能知道多一條可以選擇的路,手上多一顆子彈,心中就多踏實了一分。


光速時代:以前沒看過的世界





接下來的兩位講者是我們沒想過這也會是職業的 youtuber 啾啾鞋和單口喜劇的博恩站起來。

兩位是可能差我們大概半個世代,自己摸索出想走的路、而且是條可能台灣沒有(單口喜劇)甚至從來沒有(youtuber)的路。

他們分享了自己怎麼樣去走到現在的路,而更重要的,回答了家長在「小孩想走未知的路時怎麼做可能比較好?」這個更困難的問題。

在否決小孩的夢想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動機,小孩為什麼說他想當 youtuber?想紅?想賺錢?想吸引爸爸看手機的目光五分鐘?多了解他一點,想想他說得有沒有道理,再決定我們的反應。

了解之後,凡事要有 plan B,做好最壞的打算,也做好停損點。失敗很常見,再站起來就好,但是你要讓自己還有能力站起來,而不是一失敗就永無天日了。

如果孩子想做的不是傷天害理的事,也許可以讓他試試看,這些東西可能會成為他以後成功的養分,甚至是直接成功。





優質陪伴:


在場的聽眾們,可能事業已經小(或大)有成就,有些是準備讓事業起飛,但時間是公平的,你花在事業的時間多,你花在孩子的身上可能就會少。怎麼辦呢?

蔡明劭醫師和葉濡端醫師分享了怎麼去安排時間,把工作時間產值最大化,也同時讓和家人相處的時間最大化。

小孩子要得可能不見得跟我們一樣,一片葉子,一個遊樂場,爸爸媽媽,對他們來說就是天堂了。

重要的是另一半的溝通與配合,成為對方的神隊友。

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老了在抱怨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但沒聽過有人抱怨花太多時間在孩子身上。

另一方面,陳耕仲醫師以自身的經歷,分享了一種和孩子相處的新的可能。

「我是為你好」這句我們上一輩曾經對我們說過的,想不到我們竟有一天也會說出口。

「只有聽話,沒有對話。只有容忍,沒有對等」是我們要的嗎?




先同理、處理情緒,再來說理。

陳醫師就用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讓本來預期被罵、驚慌萬分的小孩,真的放鬆,然後牽手和他一起過馬路。

「不是我治好了小孩,是小孩撫平了我原生家庭帶給我的傷口」是我今天聽到最感動的一句話。


體制教育:


當聽完了早上的講者,我們已經覺得自學好棒棒之後。沒想到下午的講者又打我們臉 分享了體制內的其他可能性。

呂祐吉老師說了就算是比較富裕的家庭,當小孩要什麼有什麼的時候,反而不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這跟以前讀過的《以小勝大:弱者如何找到優勢,反敗為勝?》提過的一樣,當資源太過豐富,人反而無法磨練「取捨」的能力,而使得資源豐富跟成就的關係變成了條倒 U 曲線。沒有比較好。

如何建立自信、建立動機、培養自律、刻意練習,就是個關鍵了!

而陳三奇醫師則分享了現在國小的分散式資優班的狀況,聽完覺得內容其實跟自學的豐富度不遑多讓,跟以前印象中的「資優班 = 考試升學班」有很大的落差,覺得手上又多了一種可以考慮的選擇但前提是考得上

而蔡依橙醫師的分享則又更精彩,雖然小孩都上公立學校,也沒特別上資優班。但兩個小孩在學業上、在一些私領域的表現上都成績斐然。關鍵還是跟前面提到的一樣,我們要培養的不是知識,而是能力。

每個家長覺得重要的能力可能不相同,而蔡醫師跟我們分享他們訂定的目標是中文、英文、數位、實現。

那要怎麼最大化小孩學習這些能力呢?蔡醫師提出了一個重點,就是 Combo!(連攜技)




  1. 複合目標:能一次學習三個能力就不要一次學習一個能力。除了效率提高之外其實也蠻符合現實世界的,出社會之後我們常常用到的是複合能力,而不是單一能力。
  2. 學校銜接:能和學校合作就不要和學校互斥。雖然我們很常 有機會遇到跟我們理念不合的老師,但如果我們和學校保持對立的態度,等於是讓小孩坐在雙頭馬車上無所適從。能和學校的方向相呼應是最好的。
  3. 保持興趣:興趣是小孩在學習中最容易被壓抑的部分。但如果我們能利用小孩的興趣來學習,小孩動力高,你也達成目標,且不皆大歡喜?像蔡醫師分享他利用手機遊戲來讓小孩學習全英文環境、網路搜尋、實現的能力,小學生已經能比擬職業學手的戰績,效果驚人!


新手爸媽的焦慮


教孩子確實是世上最難的事之一,我們在職業上常常有新手期,搞砸了一些病人、一些案子,沒關係,從中學到一些東西之後,不要再犯就好了。

但是每個新手爸媽在度過新手期之後,孩子可能就長大了,無法再按個 reset 鍵說讓我重來一次,我一定會做得比這次更好。

於是有不少跟我一樣焦慮的家長。

聽完了今天的課,真的有獲得一些方向跟勇氣,感謝新思惟舉辦了這個論壇。

有個笑話說「你永遠無法踏進同一條河兩次。」這個論壇之前的世界其實也跟論壇之後的世界不太一樣(光是川普的態度就可能不太一樣了)。

但聽完了這論壇,我帶著多出來的一些弓箭子彈,希望能讓小孩多一些能應對未來世界的關鍵能力,一起攜手,面對這未知的世界!


延伸閱讀:


當天參與者
陳鋭溢醫師分享的筆記
林佑彥醫師的筆記